一、心理师的工作状态
婷婷:女大学生,经常和妈为小事吵架,日前因怪罪妈没照顾好狗、让狗生病,两人大吵一架,气到想要去撞车,但事后又非常难过,这样的吵架形态不断上演,让自己筋疲力尽,很难专心学习。
大宇:年轻男性,上有一兄,兄弟皆已出社会、独自生活,但自小哥比较叛逆、与爸不合,他夹在中间,经常充当和事佬,想代替爸来劝哥,但哥不一定领情,每当哥和爸有冲突或只是预期将有冲突(如爸不满哥不回家过年),他就非常恐惧、焦虑,必须靠药物才能稍获平静。
1.平静与好奇
治疗是一个过程,开始时个案通常都带着心理困扰和负面情绪进入会谈室,如,婷婷因为与妈吵架而感到生气和难过,大宇因为预期有家庭风暴而恐惧焦虑。作为心理师,我们会同理个案的情绪,但同理涉及的并非(截头截尾地)复制他们的情绪,而是在更大的脉络下去理解这些情绪。因此,我们的意识不能完全地被负面情绪所占据,而必须永远都维持住一个清明的核心,让自己处于一种平静与好奇的状态(这是「内在家庭系统」所谓的「核心自我的状态」)。这样的清明状态才适合我们(和个案一起)进行探究:到底发生什么事?这些情绪在回应什么样的外在事件、是否过度、是否呈现特定形态?又,这些反应形态是否反映什么样的内在需求?只有当心理师处于平静和好奇的状态,而且引导个案进入同样的状态,心理治疗的工作才得以进行。
当然,有时个案会完全陷入负面情绪中,如婷婷谈到妈时会愈讲愈生气,一时无法抽离,而大宇则会被焦虑淹没,一直在想(或问心理师)自己应该怎么办。当个案的意识完全被负面情绪所占据(核心自我完全被情绪覆盖),我们是无法一起工作的。换言之,教授朋友们想像的情况(个案在倒垃圾、心理师在接垃圾),并不是正常的工作状态。此时,心理师必须召唤出个案心中清明的核心部分,才可能进行有治疗效果的会谈。所幸,召唤的工作本身并不会太难,只要两人关系建立起来(这可能是真正困难的部分),在心理师的引导下,简单的提醒(或利用定向或正念练习)通常就可以把个案的意识从创伤场景拉回来、让其专注于此时此刻的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中与心理师一起进行内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