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解与信心
一旦个案可以(并开始习惯)与心理师一起进入平静和好奇的状态,治疗工作就进入正轨,几次下来通常都会有一些实质的探究成果。例如,我们可以分析出婷婷与妈吵架的模式:(1)她因小狗生病而十分挫折->(2)究责妈妈->(3)妈妈反过来批评她没有交代清楚->(4)她暴怒、更用力地攻击妈妈。就此模式,有两点值得关注(先不讨论妈妈的部分)。首先,照理而言,愤怒应该针对侵犯自己尊严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不义),但婷婷只是感到挫折,就对妈妈发脾气(从(1)到(2)),她的愤怒是错置的,她可以难过、可以怪自己,但她却把箭头指向妈妈,她其实是在迁怒(无法怪自己,只能怪别人)。其次,她最后暴怒,是因为被妈妈批评,她把妈妈的批评经验成重大攻击,因此用最激烈的方式来回应。在此(从(3)到(4)),她的愤怒也不是在回应什么不公不义,而是恼羞成怒,她承受不了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才会反应激烈。综合上述两点观察,婷婷愤怒的背后都是自我需求的挫败,她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一旦有做错事的嫌疑(不管是自己发现(1)或别人指出(3)),她就承受不了,这种自我挫败的感觉像是烫手山芋,一旦出现她就拼命往外丢,结果最后都变成,她在对别人发脾气,而不是在舔自尊受损的伤口。基于这样的分析,我可以预测,只要她生气,几乎都涉及自我挫折,一定是什么事让她觉得自己又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了!她的愤怒几乎都是因自尊受损而起!当治疗走到这一步,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看来是理解本身内建的酬劳。
在大宇的例子中,他的情绪反应形态如下:(1)(预期)爸和哥有冲突->(2)他就自动扮演起「和事佬」的角色->(3)担心要怎么说或怎么做才能说服哥、同时也担心可能会被哥呛回来->(4)太焦虑了以至于必须长期依赖药物。针对这样的形态,我有太多好奇的点:首先,他已经独立生活了,为何要被卷入爸和哥的冲突中?他不卷进去会如何呢?其次,为何要自动扛起「和事佬」的角色?再来,他已经焦虑成这个样子,难道家人不知道,为什么不放过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探讨,我们一起发现,并不是家人不放过他,而是他自己不愿放手:他一直以为,爸最担心的就是哥哥,若他帮忙处理好哥哥,爸的注意力就会转到他身上,就会看见他、肯定他!自己一切努力的背后其实是爱的追寻!
当我们可以在个案的问题行为或症状中读出深层的心理意义,如婷婷生气难过是因为担心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而大宇焦虑则是因为害怕得不到父亲的关注,疗愈的前景就自然展开了!有次聊天,有人问我,心理问题的成因是什么?他很大方地提供自己的答案,「都是因为钱不够!」我心里的答案则是「都是爱不够!」我们都需要爱,也都会因得不到爱而受苦,但这种苦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婷婷暴怒、大宇焦虑、有人忧郁、有人空虚或恐慌等等。往往我们不知道自己缺爱;即使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讨爱;即使遇见爱,也不知道如何让爱灌进来(有人会用力推开、有人会觉得自己配不上…)。缺爱造成各种心理扭曲,而心理治疗则是用爱的力量来纠正这些扭曲:让人熟悉爱的逻辑(如,爱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不会挑剔批评、不会…)、体会被爱的经验、进而在自己身上长出爱的力量(怜悯自己、进而怜悯他人)!
对许多个案而言,感受心理师对他的关爱可能是人生中罕见但又珍贵的经验。个案会问「为什么对我这么好?」答案很简单:「因为你需要,也因为你会因此成长、长成一个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样子!」但个案会担心,「万一你等不到我长成个体的那一天呢?万一我长得不好呢?万一…」我会很坚定地说,「我对你有信心!」我可以具体地想像婷婷和大宇会如何好起来、如何长出自己的成年样子,因为我对人性有信心,人可以因为缺爱而扭曲,也可以因为爱的滋润而启动潜能、让自己发光发亮!我通过理解个案而理解人性,理解人性让我对人性有信心,而因为我对人性有信心,我也对个案有信心!不管你来的时候是多么痛苦、多么不堪、多么阴沈,我们都可以一起铺出一条迈向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