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所
台湾地区
预约查询
诠释、顿悟、改变及「适应性情绪历程」
2023/08/02 张祎

在很多书写以谈话为主的心理治疗的文章或书中,常会提供一些展现治疗 获得进展的例子:在谈话过程中,经过治疗师精确的诠释之后,个案有了深刻 的理解与顿悟。以此说明「诠释」对顿悟及个案发生改变的重要性。以精神分 析的治疗来讲,会谈过程需要大量口语的表达、理解,特别是用到所谓的诠释 的技术。

诠释、顿悟、改变及「适应性情绪历程」

一、从诠释、顿悟与改变谈起

         在很多书写以谈话为主的心理治疗的文章或书中,常会提供一些展现治疗获得进展的例子:在谈话过程中,经过治疗师精确的诠释之后,个案有了深刻的理解与顿悟。以此说明「诠释」对顿悟及个案发生改变的重要性。以精神分析的治疗来讲,会谈过程需要大量口语的表达、理解,特别是用到所谓的诠释的技术。因此个案能够流畅地理解与沟通对于治疗关係的进展是重要的要素。精神分析谈话治疗中的内容在时序上是连续的,由早期经验逐渐递演影响到现在的关係,分析师借助诠释来协助个案理解他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到现在的关係或带来何种限制,从而使个案的治疗或分析得以推进。
        在《当代精神分析导论—理论与实务》一书中(page184)有如下一段描述: 
例:「太近又太远」
有个从事广告业的男主管向治疗师抱怨,他与女人的关係不是太亲密浪漫,就是太辛辣严厉。当关係变得苛刻而严厉时,女人会埋怨他不够关心,太冷酷。目前他的女伴埋怨他的心太远。案主觉得关係变远是他个人的错,他也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关係发生变化,是因为他开始有了结婚或与眼前女伴过一辈子的想法。案主也多次改变工作,每当他在工作岗位上有些许成就时,就会在完全发挥其能力之前突然离职,分析师怀疑案主会不会在太靠近一个人或太投入一件事时,变得过分焦虑,这焦虑则反应在他不断换工作和换女人上。当分析师连接了案主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其生活中其他现象时,案主与分析师的关係就开始深入了。

二、「清晰、连贯、有整体观」是基本的沟通能力
        在这样例子中呈现的个案同治疗者的沟通是以个案具有「清晰连贯、有整 体观」 的心理能力为基础。只有在这样的设定下,谈话中现场的沟通才会是 顺利的,个案能够得益于治疗师的诠释,关係顺利推进,个案的治疗与改变获 得进展。所以「清晰连贯、有整体观」几乎是这类谈话性治疗能够成功的重要 前提或基础。 

三、遇上缺乏沟通基本能力的个案. . .     
         在我们临床实务的经验里,很多个案因困扰而来,向我们寻求帮助,成为我们要服务的个案。他们极有可能并不具备清晰连贯有整体观的心理能力。与之相反,「模糊」、「放空」、「片片段段」、「破碎感」常是他们对自己状态或内在世界的描述,那些文章书籍或影视作品中以清晰连贯具整体观为心理基础的顺利的沟通理解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那其实是治疗要到达的目标。关係创伤对人的影响与限制在于会让个体在此后的生活中尽力避免创伤重现,不分层次地过分警戒,对于跟人际或关係创伤有关的问题不免採用窄化的方式去处理。      

        以下是A小姐的故事 : A小姐的父母在她小学高年级时因双双外遇长期争吵夫妻不睦而离婚,父母离婚前的一天,母亲曾拉着A小姐,告诉她,她之于母亲十分重要,希望A小姐能选择以后同她一起生活。A小姐听进去母亲的话,选择了由母亲抚养。但母亲的情绪不太稳定,不但常常无法仔细照顾A小姐,有时还会说出 「你跟那姓*(父亲的姓氏)的才是一家!」,「真不愧是***(父亲的名字)的女儿啊(贬意)!」之类的话。母亲独自一人辛苦地经营小吃摊,希望放假的女儿能来帮忙而不是躲在家里,好不容易放假想享受一下赖床感觉的A小姐没有接听妈妈打来家里的电话,之后在去妈妈摊位午餐时被妈妈迎面就是一耳光。被打懵的A小姐默默流着泪去帮妈妈收拾桌椅碗筷,她无法理解母亲的攻击,也无法将疏于照顾自己的母亲与拉着她的手希望与她一起生活的母亲统一。她觉得受攻击是自己的错,然而她又不确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麽,有时候明明自己什麽也没做...无法承受这些混乱的A小姐常独自游荡在离家不远的小溪边,岸上的石头、花草、小虫,水面上金光 闪闪的波纹,飞来飞去的蝴蝶蜻蜓和小动物们于她而言是一个安全又不乏美丽的世界...由这个世界回到家中,妈妈的情绪似乎也有所平復,大致能够行使一些母亲的职责,A小姐心中母亲残存的形象勉强得以维持。小河边平静安全的小世界无言地陪伴着A小姐,提供了一个不受母亲情绪干扰的空间, 使A小姐的内在世界得以喘息和平復,能够有力气再回到跟母亲共处的空间。之后A小姐在外祖父母的支持下,离家求学,毕业后在外工作。母亲的情绪依旧时好时坏,常常需要A小姐在电话中安抚。因为无法同时承受工作环境人际关係的複杂、母亲的不稳定,及恋情的困扰,A小姐前来求助。 
         
   
        其实会谈中A小姐对小时候母亲骂自己的记忆常常有些模糊,但却总记得妈妈在那个下午拉着她手说话的样子,以及当妈妈因生意与人发生冲突, 一个人对抗另一家人寡不敌众而惨败,回家后抱着她哭泣时感受到的妈妈的痛苦跟无助。A小姐习惯于限缩自己的需要,尽量避免向他人提要求,渴望他人的靠近,但又对靠近的关係不知所措,接下来的动作就是在焦虑中将关係推远。她习惯于情绪的快速流失,让前一个时空与下一个时空没有关联,这样的处理使得那些混乱的感受不会停留太久。她也能在不同时空的转换中得以喘息。       
         
         关係创伤让个体开始对于一些跟人际或关係创伤有关的话题採用一些窄化的方式去处理。比如A小姐的生活会比较片段,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不太能注意到每件事情或每天所过的生活背后的背景。无法看清楚自己和别人的样貌,不具备清晰连贯具有整体观的心理能力。这样子生活过得片片段段,情绪快速流失与放空的运作习惯,会在实务上进行所谓类似诠释的过程中, 引起很大的干扰。   

         当我试着告诉A小姐说「你就是会担心太依赖这个关係,让这个关係变得太重要,太重要之后万一关係出现变化,那你就会觉得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所以你会控制跟我的靠近。」A小姐的反应是每一句话她都听得懂,但整个串联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不明白我在说什麽,当下她的反应是有点空。 

         A小姐会谈多年,类似的诠释多次发生,有时她会迷茫地摇摇头,表示没听懂,有时则是每句话都懂但串起来就懵掉或整个人空掉。 
   
         所以个案在听到我们对他的解释或诠释时无法全面理解,他/她可能每一个句子都能听懂,但无法串联起来整体理解;或是每一个字都听到了,但串起整句话时脑袋空掉了,甚至眼神失焦,显然已进入另一个平行宇宙。在这样的沟通情境下,诠释肯定无法发挥对一个人内在改变的重要效率。 

         这种窄化或片段的现象在临床实务中算是常见,来自于个体要因应关係
创伤所发展出来的策略。採用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帮助个体使得他不容易在生
活中失控,比较有控制感,但代价就是会让他失去清晰连贯具有整体观的能
力。这个能力的缺乏阻碍了他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模样,跟对关係脉络的瞭
解。因为看清自己和别人的模样以及对关係脉络的瞭解,是适应社会或改变
性格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四、「适应性情绪历程」才是重点

        如果要帮助这样的人,治疗的目标就变成如何处理窄化。怎麽改善那种窄化可能要比提供一个完整的诠释要来得重要。如果窄化没有得到改善,那诠释能给的帮助就有限。治疗目标是让情绪有一个合理的适应历程。每个情绪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功能,焦虑的时候不能太快去逃离。不要太快逃离焦虑就是要去适应焦虑,而适应焦虑需要一个合理的过程。像「放空」的应用就是使得情绪的过程太简化,利用不连贯来回避情绪适应的历程。要迴避是因为他们会认为那是创伤重现,「怎麽能去适应创伤重现呢?那无异于自戕!」这样的行为是缺乏层次的表现,一旦预警出现,便马上以最高级别的防御去因应。所以对于创伤来讲,就是要「有层次」地去让情绪产生适应的历程。所以治疗过程怎麽样有层次地呈现由于创伤引发的焦虑,让那个焦虑可以得到合理的适应的历程。这样的话就不需要透过不连贯、不清晰、片片段段和缺乏整体观的方式来过日子。

        例如对焦虑情绪的适应过程:C先生在上午被告知他必须在第二天早上9 点钟列席以他为原告的案件的第一次庭审现场。放下电话的他有些 虑,因为原定的庭审时间是在一周后,但现在提前了,而他第二天早上已经有工作安排。接下来他的处理方式是:先电话律师,确认出席时间,并确知临时的更动不会影响到他所担心问题,此时他松了一 口气,焦虑程度有所下降;然后他致电同事,询问到时是否可以代他履行第二天的工作职责,获得肯定答復,他又松了一口气,焦虑程度再下降。此时他想起被告可恶的嘴脸,想到明天要在庭上看到他,不由一阵头晕恶心,焦虑值有所回升。后来他联繫一位亲近的朋友,朋友愿意第二天陪伴他。他终于再松了一口气,不再过于担心。至此C先生的焦虑值已降至不会很影响当下工作或当晚睡眠的程度。C先生透过一系列的现实操作让突发状况对自己的情绪影响逐步调整降低,即在处理焦虑时展现了所谓「适应性的情绪历程」。        

        对于习惯了模糊、放空、片片段段生活的个案,要协助他们达到「适应性情绪历程」,除了要维护好治疗关係,让治疗关係对个案持续有价值之外,还要耐心等待个案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心理动力下选择接触由创伤引发的恐惧,让这个恐惧可以慢慢出现、讨论、一层一层地被接触,甚至于在那过程中情绪失控也会是一种进展。深入地谈下去,个案与心理师的关係也成为可以谈论的主题之一:如个案对关係的疑虑「你帮得了我吗?」,「你愿意帮我吗?」,「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懒很差?」,「你会不会觉得我很烦?我是不是已经成为你的负担?」等等。处理这种关係的疑虑,除了增加心理连接感减低关係隔阂感之外,就得在会谈时当个案表达对关係的疑虑时,让他每一次停留在这个关係疑虑的议题上的时间够久,久到可以成为会谈延续的主题。我们把一个複杂、引发焦虑很强的一个话题停留得越久,其实也在做一个有层次的焦虑的暴露。这个话题谈得越深,把内在的焦虑讲得越清楚,也是练习一种焦虑的承受跟暴露,我们的个案本来的焦虑的承受力就比较弱,这样的处理让这个疑虑变成一个重要的主题,经常去谈这个主题,效果才会出现累积性。这可能是一个长期、反復的过程,个案把关係疑虑提出来之后,可能就跑了,但它下次还会再出来。只要个案想要跟我们有好一点的关係,这个关係疑虑就会不断出现,跑了以后下次出来的时候再来谈,慢慢就能够谈多一点。由不敢碰触,到一碰之下立即逃开,再到不会立即逃开,然后可以试着谈一点、逐渐谈多一点,这个慢慢能够谈的过程,就是一个治疗的进步。而治疗的进步就是要透过这样的历程,个案才能真正去处理内在的焦虑,不再依赖「不连贯」、「让情绪快速流失」的策略去因应内在焦虑,而不是仅靠某一刻的诠释及顿悟。      

        我们做社区心理服务,个案来源之多样性是大的,不可能只选择一些具有清晰连贯有整体观的个案来,反而遇到更多的个案无法符合这个状况,所以整个的心理治疗策略跟取向就必须能够说明对这样的个案要怎麽做才是对他们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