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所
台湾地区
预约查询
活着不好吗?
2019/05/22 吴国庆

自杀已经变成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它已是台湾十大死因的第九位!你我周遭有一些人,认识或不认识,选择以「自己结束生命」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永远远离这一个对他们来说五味杂陈、感受矛盾的世间。在谈如何帮助这些企图自杀的人,先来了解一下「自杀」.....

  穿着白色睡衣的小姐,失神地在七楼顶的平台上走来走去,遥远的距离看不清楚她的容貌,不过倒是可以感受到她不寻常的「木然」情绪。纷乱的环境变化似乎吸引不了她的注意力,这位小姐兀自地走着!跟站在六楼阳台,弯着身子、挥着双手,不断向她喊话的消防队员,形成强烈的对比!…楼下是一群急着像热锅上蚂蚁的家属与抢救人员,一片混乱吵杂!从电视上,我什麽听不清楚,只听到隔壁邻居说:「要跳楼啦!留遗书说是为了男朋友啦!」 

  看到这一幕景象,谁都知道,那位站在阳台上的小姐打算要自杀!看到出奇平静的她,专业的敏感度反射性地告诉我:这下「麻烦」大了!

  唉呀!从电视的萤幕,看到她直倏倏地掉了下来,速度快得令人心惊肉跳!「碰」的一声,众人都静了下来,片刻之后,紧跟着大家的惊吓、吵杂声沸腾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一番感叹以后,我的心里就会想问:「活着不好吗?」


  自杀已经变成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它已是台湾十大死因的第九位!你我周遭有一些人,认识或不认识,选择以「自己结束生命」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永远远离这一个对他们来说五味杂陈、感受矛盾的世间。在谈如何帮助这些企图自杀的人,先来了解一下「自杀」。


基本上,自杀的统计资料所得的结果都很相近,只是数值上略有差异。

  参考英国牛津市1980-84年间的自杀统计资料显示:自杀率随着年龄递减,但男、女都在30-34岁的区间出现高峰(男性的自杀率约为7/10000;男性为5/10000);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但自杀的死亡率男性却高于女性,主要的原因是男性选择自杀方式的致命性较高。此外,年轻者自杀的死亡率也高于年老者。


自杀的类型

  自杀的类型不一而足,简单地以表一来说明。同样是企图自杀,其实其中的异质性相当高,这是在接触企图自杀个案时必须注意的。所以,前面跳楼自杀的小姐是属哪一种类型,没收集到足够资料之前,不宜骤下断言。


自杀的理由
  
  Hanton(1982) 调查41位服药企图自杀个案的自杀理由,详见表二。研究的进行,除了採用当事人的自我陈述外,同时也由精神科医师来评定其自杀原因。结果显示,自杀者与精神科医师,除了在「从可怕的心理状态中获得抒解」的原因,评定值相近外,其他的看法双方却是南辕北辙。

  自杀者认为自杀是痛苦不堪的结果,但是精神科医师却认为服药自杀者的举动,具有高度的「工具性」,换言之,自杀的行为是为了让对方知道你有多失望、让别人后悔那样对待你、以及企图影响别人的心意或决定。这种结果倒是挺有趣的!如果你和个案在自杀理由的认定上有明显的差距,你将如何跟个案维持会谈关係呢?这种不一致,甚至是矛盾,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关係,毕竟「真诚」是任何助人关係的最重要基石。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一个人企图自杀的原因,多少都与一些生活上的压力事件有关,或是觉得自杀就是起因于这些压力事件。这个想法倒底对不对呢?Paykel et al.(1975)的研究结果肯定了这一点。在企图自杀的前6个月内,自杀组所经验的生活事件平均值是3.3,然而配对的忧鬱组与一般组,则分别是2.1与0.8。这些被报告的生活事件包括:与配偶严重的争吵、家中增加新成员、严重的个人疾病、或犯罪必须出庭应讯….等等。


痛苦的人为什麽不自杀呢?
  
  因为有一些抑制因素(inhibiting factor),使得大部分的人,即使在痛苦难过的时候,不会选择自杀。这些因素包括:法律规定、渴望自我延续、内化的社会常模、对别人的义务感、期望未来的幸福…等理由。其实,当听到别人有自杀的意图,我们很可能想利用这些抑制因素,来打消对方的自杀意图;不过,一旦求助者处于混乱的情绪状态,这些具有高度意义、拘束行为的想法,反而会激起当事人更大的内心冲突与情绪,增加做出冲动行为「自杀」的可能性(譬如,当事人可能会想:真烦!乾脆死了一了百了!),所以运用时要考虑适用的时机。

  由于篇幅有限,不得不暂时略去其他了解自杀的重点(如:自杀行为的理论、影响自杀行为的因素、自杀行为产生的历程、自杀的危险因子、容易出现自杀行为者的人格结构特徵…等),把重心放在如何协助企图自杀的个案。当你面临一位声称想要自杀的个案,你接下来该怎麽办才好。


协助企图自杀个案的步骤

1.评估接触当时个案的自杀意图程度

  除了个案本身宣称意图自杀的程度,还需要其他因素的评估,才能正确地评估个案的自杀意图程度,程度越高越需要紧急、直接介入的处置。常用来评估自杀意图的项目包括:

†自发性适应能力的程度(意识是否清楚?思考对谈是否顺畅?能否接受指导完成动作?)

†自我伤害方式致命的严重程度(上吊、跳楼、举枪、跳河,还是服用安眠药、割腕?)

†企图自杀是一时冲动的想法或是预先已有计划

†企图自杀当时环境的人际孤立程度(独自一人或有人相伴,亦或隔房有人)

†一旦发生企图自杀行为,被他人发现的可能性

†有无避免被发现、救治的预先措施

†服用药物的性质、剂量,以及是否尚有存药(企图自杀过程的饮酒亦包含在内)

†个案对于服用的药物或其他自我伤害方式的效果期望(让自己不再鑽牛角尖、获得关心,还是为了解决问题?)

†有无自杀留言(包括书面或录音的讯息)

2.决定协助关係

  评估完求助的问题与自杀意图,接下来便是选择你将与个案建立那一种协助关係。依助人者主动介入的程度,协助关係可区分为:非指导取向、合作取向、指导取向等三种。

  除了考量个案本身的人格特质外,协助关係的选择,特别需要考虑个案当时自杀意图的强烈程度与自发适应能力的高低。如果当事人有着强烈的自杀企图(像案例的小姐,选择跳楼、并留有遗书),本身的自发性适应能力又很低(如:情绪麻木、对环境刺激缺乏反应),选择「指导取向」的协助关係是适当的。在这种节骨眼上,你当然不能过度尊重、或依照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行事,你必须肩负起指导、带领个案行为决定的责任,要不然,一旦个案出现差错发生不幸,一切的协助只怕是空谈。反之,如果当事人自杀意图并非强烈、自发性适应性能力高,且个性特质强调自主,则建议选择「非指导性」的协助关係。这似乎也反应了一件事实,助人者要有能力去建立不同的协助关係。


3.减低当下的压力状态

  通常企图自杀的人,求助当时的压力状态都比平常高,甚至有时候已达混乱的危机状态,所以解除这种危机状态可能是当务之急。可以藉由下列的方法,逐步地来帮助个案。
  
  第一、藉由支持性的言语、动作促进当事人「适度」表露内心的情绪。「适度」的意思是要帮助求助者,逐步地表露、宣洩情绪,而不是让对方一下子情绪溃堤;第二、藉由同理当事人的处境、困难、感受来增加其知觉到的社会支持程度;第三、鼓励思考其他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先做好第一及第二步骤,别急着进入第三步骤,一个人如果状况好转,自然就会想要解决问题,水到渠成的事做起来比较顺利,成左琐鷛|也比较高。


4.拟定处理计划

  建议或讨论有哪些具体、可行性高、容易获得、立即可执行的活动可以帮助当事人。

获得承诺
  儘管个案愿意跟你讨论,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主动性,但是这表示,个案愿意将去执行讨论的结果。所以,助人者必须清楚地获得对方保证,特别是下面两点:马上去执行约定的活动、如果有强烈自杀意图时先通知特定知情的人(可以包含助人者)。


  以上所提供的协助步骤,除了提供一般性的处理概念,也尽量具体化成为可执行的步骤,不过实务运用上,仍需要参考实际的状况。自杀行为是一件複杂的事,不过「结束生命」却是那麽的严肃,就让我们多关心一下这个「沉重」主题!